为什么说观念总是要进化的?之所以出现理念的革新与更迭原因有哪些?
admin888
|为什么说观念总是要进化的?之所以出现理念的革新与更迭原因有哪些?
观念总是要进化的
投资理念只是整个观念系统中的一个侧面,是对投资环境、对象、目的、手段、方式、渠道等的价值判断和取向,也表明投资大众对市场准则的认同与遵从程度。如前所述,投资理念还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心态,前者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后者与具体的市场情况相联系,是关于一时一事的心理表现,因而总是异常活跃着的因素,然而,二者都藏于人们的内心世界,都能对投资行为产生支配性作用。比较起来,投资理念更是驱动投资行为的根本性因素,一遇适当的土壤和气候,就会深刻地表露出来。所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大众化的主导的投资理念决定着整个大市的动向,从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生动故事。
投资理念的生成,并不是大众投资者的创造、而只能是少数人在纷繁的事物中率先发现了那些正在大众中酝酿或将要表现的蛛丝马迹,从而归纳总结出来。尽管他们往往并不身体力行,却能弹精竭虑地贡献他们的心得,并通过他们的努力化为轰轰烈烈的实践。当然,思想者的一切创造性构想都离不开他所栖息的那个环境,证券市场观察家们如果想持续成为市场新观念的倡导者,就不能远离这个市场。
投资理念的形成往往有着相应的契机,即与当时的整个市场背景相适应。比如热衷炒作小盘股,溯源于92年7月"四小龙"的脱颖而出,盛行于93年第四季度,与扩容太快引发的"自我缩容"、申华等16 家当时不足 5000 万总股本的公司的大规模的股本扩张能力的表现、哈医药引发的逆反情绪有关。投资理念又有着强烈的周期性特征,因而必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进化的需要。
传统的投资理念便是与过去那个时代(时期)的市场特征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然而,伴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转移,传统投资理念也就会像大浪淘沙一样得到洗礼,处于分裂状态,一部分逐步瓦解,表现出变异倾向,赋予新的内涵,一部分在那种依依难舍的"怀旧"情结中得以保留。
之所以出现理念的革新与更迭,原因在于∶
其一,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进一步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从而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深化了对市场的认识,向多元化、纵深化方向发展;
其二,市场要素的结构性变化,如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也会引发理念的调整和变化;
其三,市场总是日趋成熟,意味着大众心理承载力的增强、境界的提升、观念的进化与超越。比如投资回报观念,当市场供求相对饱和后,不少人认为配股是追加投资,是上市公司"圈钱",因而"配股是回报"的观念得到了修正。再比如,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投资者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不再盲目地人云亦云,或跟风操作。
目前看来,有些投资理念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主要的)"盲目的追涨杀跌演化为追跌杀涨,波段性操作理念得以树立;齐涨共跌的局面已经改变。
30 点指数内不能保证每只股票全部上涨或下跌;在板块的运动中,分化愈益细密,重组愈益频繁、板块从大盘中分离出来但又不完全脱离大盘的制约;选股时不仅注重现有的盈利状况,更注重未来的盈利能力;大盘股的"磐石"作用在强化;中华牌格局初具雏形;操作中的中隋理念基本确立;投资回报观念正朝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自我意识的弘扬;摆脱了单纯技术因素的束缚,开始关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政治经济状况。
但是,仍然有一些观念需要进化。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较为局促、简单的思维方式,如浦东股涨(以为有新政策)、金融股(降息)、大盘股(基金条例出台)、京股(重大利好)、申华(证券法出台)、板块结构(资金不足)、涨(利好传闻)、跌(利空传闻)、量大(主力进场)、量小(惜售),等等;对政策的依赖,以为中国股市存在一个被管理层编织的"股票箱";以为新股的定位是左右大盘运行方向的"坐标";操作中对"领头羊"的呼唤,表现出浓烈的群羊心理;对于股价序列的轮涨或补涨的心理预期;博取短差的近利动机,以及由此繁衍的投机思想;注重炒作,忽视市场责任。
建立在大众化意见及其相互认同基础上的投资理念,同样也会在互动作用下寻求进化。观念总是要进化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市场的成熟也应该是这样走过来的。96年以来,沪市炒作的重点有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上市公司现实的经营绩效成了投资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使得市场运行趋于理性化、有序化。
在这一投资理念初步确立以后,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强化∶
1.构建多层次的股价体系
"股价层次论"早已有了,不过大抵是沿用了一、二、三线的简单划分,抑或抽象地归之为高、中、低。这种把所有股票的价格粗线条地分成三个等级的做法,在上市公司总数不多的情况下、或许还具有一定的操作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上市公司股票翻番的背景下,就显得层次素乱。脉络不够清晰。因而,随着上市数量的增多,股价的层次应愈益细化,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线条分明的股价结构和体系,使之大体能够与上市公司现实的和潜在的状态相呼应,并鲜明地反映其内在的素质及素质的差异性,且在动态演变的大格局下及时予以调整。
每一公司在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会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轨迹。事实上,上市公司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有时甚至有着天壤之别,如 96年中期每股收益最优者与最劣者的落差就有2元之多。可以设想,在未来的岁月中,随着新股的不断涌入,上市公司之间的差异还会更深刻地表露出来。倘若如此,价格上三个等级的划分,就已经不能灵敏地、细微地表现这种价值上的差异了。
2.送股应该缓行
沪市所培育的唯一一个逾越百元的股票是豫园,但那发生在市场还十分幼稚的"老八股"时代。此后超过60元的只有6家,除了1993年上半年那段短暂的辉煌,此后极少有超过 40元的。
问题在哪里呢?
一是有三年时间蜷缩在1050点下方,离1558点峰值尚有较大距离;
二是"恐高症"的蔓延,使一些股票脱颖而出,步入相对高价区时便有大剂量送配股实施,于是刚起潮头,就被压下,在不断的"除权"后,股价的绝对值就始终难以走高。
高价股在除权后降价,就会使大量的股票积压在一个收缩聚敛的中间地带里。不利于有效地拓展空间,长久下去,就会助长"恐高症"的蔓延,失去向上运作的动力。相反,一部分股票尖兵突进,可以极大地焕发人气,而其它股票在腾挪出来的空间尾随而动,从而在首尾兼顾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一条宽阔的中间地带,股价结构分明,层层推进,有序运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指的深挫。所以,送股尤其大剂量送股应慎行、缓行。
3.还看业绩的"填权"效应
远洋渔业的老总有一句话是很深刻的(大意)∶股价的填权效应是市场行为的结果,我们要做的是每股收益的"填权"工作。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隐含着的投资理念问题,即现实的业绩固然固重,但未来的成长性更为重要。
如果每股收益"贴权",股价又如何"填权"?那么送股又有什么意义?
送股只是一种心理感觉,目前的态势是送与不送、多送与少送,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业绩之良莠,与成长性之高低,还不具有密切的关联。送股的因素只是一个偶然的、外在的、附加的因素,本不应该在根本上左右股价的大趋势。
牛市通网是一个牛股推荐网与低风险投资知识网,可以在线联系客服领取牛股。牛市通网从权威的投资专家、金融分析师等投资信息中挑选优质的文章进行发布。牛市通网主要为投资者提供股票知识、股票观点、股票分析和明智金融投资讨论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