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钩沉:中央政府造就的“跨世纪牛市”,酿制了5年漫漫长跌的苦果,新股民入市六大症状处方
admin888
|股市钩沉:中央政府造就的“跨世纪牛市”,酿制了5年漫漫长跌的苦果,新股民入市六大症状处方
股市钩沉:中央政府造就的“跨世纪牛市”,酿制了5年漫漫长跌的苦果
导读:“5.19行情”这种为了完成政府调控目标而人为干预股价、用市场增资扩股的资金和市场上升的收益弥补机构违规亏空的做法,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中较长时期持续存在的政府监管特色。“5.19行情”后中国证券市场从2001年起持续将近5年的漫漫长跌,交易量萎缩、投资者离场、筹资功能退化、本土市场失去最好的发展壮大机会……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政府管理机构预支市场信用所酿制的“苦果”。
“5.19行情”爆发之前和跌宕之后
1999年的“5.19行情”是指1999年5月19日,中国证券市场在沉寂了两年多后突然开始了井喷式的上涨行情。
5月19日,在沪深证券市场持续下挫、接近前期最低点时,上证指数从5月18日收盘的1059.87点开始急速上涨,深圳成指从2534.72点升至19日收盘的2662.28点。5月19日当日沪深证券市场分别上涨50点、127.56点,涨幅都在4%以上。之后证券市场持续放量上升,到5月31日上证指数在盘中已攻破1300点,成交量平均每日100亿以上。到6月30日,上证指数在盘中上涨到1756.18点,涨幅达65.69%。
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沪深证券市场急挫,沪市狂跌128点,下跌超过7.6%,这也就宣告了“5.19行情”的初步结束。
一年以后,正当欧美证券市场早已回调一年有余之时,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在盘中冲到了2245.44点的历史最高位。自此,正式宣告从1999年5.19开始的大牛市真正终结。
此后就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熊市。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盘中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盘中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盘中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44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21点,跌幅达到55.54%。
“5.19行情”中的政府行为
在这一轮牛市中,有几个现象和背景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政府监管机构直接出面发动证券市场行情。
对于“5.19行情”的启动,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在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
“1999年初,酝酿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请示国务院。经过方方面面的协调和修改,1999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包括改革股票发行体制、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6条主要政策建议的文件,也就是通常说的搞活市场六项政策。由此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我在任期间曾两次组织撰写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第二次肯定了股市的恢复性上涨,把握了时机,推动了股市的发展。”(《亲历股市十年风云,周正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华网(2003年8月13日)稿件来源:中国证券报)
二是,中央政府监管机构负责人和党报破天荒地高调出面直接讲话推动证券市场持续上升。
6月14日发表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陈耀先讲话中提到“当前股票市场的上升行情是一种恢复性的,是证券市场整顿规范以来,显示市场成长性的一种表现”
6月15日,也就是陈耀先讲话发表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题为《坚定信心规范发展》的评论员文章,肯定了证券市场的作用和地位,对当前行情进行了利好评价,并公开了市场盛传的几大利好政策。
6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的不仅是一轮市场行情,而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次重大转折。对这一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市场参与各方都要倍加珍惜,共同推进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这些带有强烈宣示性和引导性的言论,是这轮行情在历史上被冠之以“跨世纪行情”的直接因素。
三是,运用政策杠杆在1999年6月底本轮行情初步结束后再次推动股指上升。
1999年9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三类企业”入市(这是在两年前由中央政府明令禁止的)和1999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这是2000年和2001年股指创新高的资金面的背景。
“5.19行情”演绎的制度性格轨迹
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当时政府监管部门在1997年以来一系列举措的体制性格轨迹。
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虽然危机被挡在了中国证券市场之外,但危墙不远。因为尽管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但在证券市场,全国统一的监管体制尚未建立,存在不少非法场外交易,证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证金,期货市场突发事件频频发生,金融风险随时可能爆发。
在此期间,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自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清理整顿:
撤销全国18个省市的41个非法股票交易场所;
撤销29家证券交易中心及STAQ系统;
整顿全国90家证券公司,清查1000余亿元违规资金,处罚君安证券公司;
原14家期货交易所撤并为3家,交易品种由原来的35个减至12个;
清理原有50余只老基金,1998年开始新证券投资基金试点。
这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清理场外交易。据统计,当时有300万股民在这种场外市场进行交易,涉及的股票共有300亿元的市值。如何做到既关闭了场外交易又保证这300万人的利益?
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和副主席陈耀先一起与各地方政府研究解决办法,除了一定要保证股民的分红权之外,对于在关闭这些非法交易场所的过程中引起的股价下跌,采取了具有“周正庆特色”的特殊干预方式。
几年以后,周正庆颇为自得地这样回忆:“股票的价格跌呢,要让它缓缓下降,不能让它直线下跌。什么道理呢?这都是我找一些专家研究出来的。就是要让股票它缓缓下降,不断地倒手。比如说这只股票你花5元钱买的,然后4.9元你卖了,你赔一毛。然后我4.9元买,卖出去4.8元,不断地倒手,最后形成一个市场收购价??l元多钱。这时就要求这个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拿钱把这股票收回来,用1块多钱你收回来。股民受损失了吗?受损失了,但是大家均摊了。这是一个高招,一般的不是行家不知道啊。”(《资本人物访谈录》,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同样,由于国家审计署在1998年对证券公司作了一次大范围的审计,当时的审计结果表明,证券公司普遍存在违规吸收社会资金、挪用客户保证金以及违规从事同业拆借活动,涉及金额达1000多亿元。当时审计署审计了88家证券公司,所有的证券公司都挪用保证金,没有一家不挪用的。
对此,周正庆同样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对于挪用得不是很严重的证券公司,大部分给了一个整改期。同时给两条政策,第一你可以增资扩股,把挪用的客户保证金补上;第二在市场好转的情况下,让你赚了钱,通过当年的利润把窟窿都补上。
周正庆在多年以后很感慨地总结自己当年的做法:“你得有一个区别对待,你不能脑子一热全部处理,那处理了以后资本市场就完了。”
这种为了完成政府调控目标而人为干预股价、用市场增资扩股的资金和市场上升的收益弥补机构违规亏空的做法,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中较长时期持续存在的政府监管特色。两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显现政府行为态度的前倨后恭
在1999年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政府行为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两年前的政府态度和行为模式。两年前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和两年后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是截然相反的形势判断;两年前后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市场的行为态度更是冰火两重天的表现。
但是,在这背后的事实却是,这两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是出自于同一个人的组织和策划。两年半前的1996年12月16日,发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针对1996年的大涨行情,认为当时存在严重投机行为,提醒注意风险。那时候,该文策划者周正庆任职国务院证券委主任。1999年6月15日,作为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组织发表了第二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这篇文章则对当时由低迷转人上涨的行情给予充分肯定,指出“5.19行情”不是过度投机,属于恢复性上升。
第二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出台的背景是,在1999年初,作为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出于证券市场的低迷、投资者被套住、证监会有责任关心群众利益和干预市场“不正常”走势等因素的考虑,组织撰写并向中央政府提交了一份政策建议。
这份政策建议包含了改革股票发行体制、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投资基金试点、搞活B股市场等6条利好,清楚地表露了当时监管层对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态度。
对这份政策建议的出台,周正庆自己是这样描述:“1999年年初酝酿,几次反复开会讨论,国务院也开会讨论,有关部门也一起参加讨论。后来写好后再报到国务院,国务院领导经过研究后,在5月16日这天,总理和副总理全部画了圈了,都看了这份文件了,等于算5月16日批准了,批准了以后,还没等我们证监会发表,就传了出去。”
这一消息向外透露后,持续低迷的证券市场从1999年5月19日开始大涨,8个交易日内,深、沪两市上涨超过20%,日成交额达到300亿元,并且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但紧接着,这轮至今仍让股民念念不忘的“红五月行情”受到了质疑。
对此,周正庆在几年后接受采访时这么回忆:
主持人:当时你听到了哪些不同的说法?
周正庆:有的所谓经济学家出来说话,说中国这个股市要出问题了,出现了井喷行情,要出现过热。还特别提出来,国务院批准证监会这个文件也是不妥的,你有干预股市之嫌。
主持人:所以你后来写了那篇文章,就是1999年6月份在《人民日报》上发的那篇文章。
周正庆:这是我亲自主持写的。这篇文章反反复复经过三次推敲,写好后报到国务院。领导一看,写得挺好,有理有据,很能说明问题,就批在《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日报》又遇到了这个问题,就是以什么名义发表呢?说第一篇是特约评论员,咱还是特约评论员。第一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以后,那会儿范敬宜当主编,受到市场股民的严重攻击,打电话骂他。因为那是在过热的时候,你发表一篇制止过热。他现在一瞧,这是个利好消息啊,所以马上头版头条发表这篇文章。
主持人:在这篇文章中你们提出了一个恢复性上涨的说法,为什么给这样一个定义? 周正庆:就是说我们股票指数还没有超过历史最高点。当时实际才涨到1300多点,历史上早超过1300多点。所以我们讲这个行情是恢复性行情,没有出现井喷。而且分析根据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这种恢复性的行情是正确的,是必要的。
主持人:那主要的出发点是什么?
周正庆:当然是为了支持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你也得关心投资者。这个文件以前,股市一年半的持续低迷。我们当时分析觉得不正常,对经济发展不利。股民被套住,作为证监会,作为领导者,对这个问题要关心啊,这是群众利益问题啊。广大股民来投资是支持你国家建设,谁投资你套谁,你这叫什么资本市场啊。
尽管在此之前的三周内,证券市场已经涨了30%。但第二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所表达出的积极政策信号,仍然让股民信心大增,五天后,上海突破了六年来的最高点,收盘1564点,6月30日最高上到1756点。
周正庆始终认为:这次行情对国家对股民都是有好处的。股票可以继续发行了,股民被套牢的资金开始搞活了,他的财富又增加了。所以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到6月份把这个思想认识统一了以后,大家信心进一步恢复了,股市大概一直涨到1700多点,大体上把股民被套牢的股票都解决了。
尽管有种种猜测,管理层当时出利好主要是想发新股。但周正庆认为:“我们搞资本市场,不但要关心通过资本市场能够筹集多少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同时你也要关心投资者的合理回报。股市有涨有落,比如你搞了投机了,自己投资水平不高,人家赚钱你赔钱了,这是正常的,有涨有落也是正常的。但是绝大多数的股民被套牢这是不正常的,这说明我们工作上有失误的地方。”
对于市道不好,管理层有没有责任管的问题。周正庆态度始终明确:“我们认为作为证监会应当管,不能置之不理,不能无能为力,不能无所作为。”
从1996年第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严厉指责证券市场过热,到1999年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热情鼓吹证券市场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在这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背景基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那么在证券市场周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致政府部门如此前倨后恭,从根本上转变了对于证券市场的行为态度?“
5.19行情”的客观作用是什么?
和证券市场直接相关的其实有两个很重要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1998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方案的通知,要求对所有未经人民银行或证监会批准,擅自设立的从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联网交易业务以及非上市公司股票、股权证和基金挂牌交易的证券交易中心,及其所属的证券登记公司进行清理整顿。并原则上要在1999年6月底以前完成。
这次清理整顿,共撤销了全国18个省市的41个非法股票交易场所和29家证券交易中心。
各地证券交易中心所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央政府在1998年真正取得证券市场统一掌管权力之后,所面临的不亚于证券市场创建初期的极其混乱和猖獗的证券黑市的问题。这里面的资金窟窿至今无人可以计算清楚。
第二件、也是更为重大的事就是对信托业的整顿。
1979年10月,中国内地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告成立。此后,从中央银行到各专业银行及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办起各种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到1988年达到最高峰时共有1000多家。
中央政府最初对于信托公司的经营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相关法规并不健全,必要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也十分缺乏。此时的信托公司几乎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募集资金,投资领域则包括证券、房地产和兴办工商企业,等等。中国历史上几次比较著名的炒作国债期货、股票和房地产的事件,都有大批信托公司参与其中。
信托业在迅速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使政府开始逐步认识到信托公司的不规范经营所潜伏的风险,中国信托业自此开始进入"发展-违规-整顿"的循环中。当时的信托投资机构的监管当局中国人民银行曾先后于1982年、1985年、1988年、1993年和1999年五次对信托业进行清理整顿。
1999年,国务院责成中国人民银行对信托业进行了历时最长也最为彻底的第五次清理整顿。整顿的原则是"信托为本、分业经营、规模经营、分类处置",信托公司被停止存款、结算业务,剥离证券经纪与承销业务。1999年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信托投资公司方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4月27日发布《信托投资公司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损失冲销的规定》。采取"关闭或破产;撤销与重组;合并;保留;清偿债务,维护稳定"等措施,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信托投资公司经营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这次跨世纪的整顿中,中国信托业的格局被重新改写。
1999年2月,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和中保等五家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并将该五家公司的证券业务合并,于2000年8月16日成立银河证券。
2000年,港澳信托被撤销。
2000年8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撤销中国教育科技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中科教)。
2001年中国光大国际信托被关闭,海南赛格、海南华银、海南汇通、三亚中亚等信托投资公司被停业整顿。
2001年12月,福建国际信托被撤销。
2002年6月7日,财政部独资的唯一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经开)被撤销。
1999年全国信托投资机构一共有329家,经过第五次清理整顿后,重新获得登记的仅50多家,将近6000亿元不良资产被核销。这一过程伴随着众多令人瞩目的信托公司关闭破产事件,其中包括中农信、广信等震动全国的金融大案。
2001年10月1日,《信托法》已经正式实施,2002年6月5日,人民银行颁布实施了重新修订后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2002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颁布实施《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暂行管理办法》,"一法两规"(《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暂行管理办法》)的政策框架形成,也意味着始于1999年的第五次清理整顿告一段落。
如果冷静地将这两个背景、证监会1997年以后的多项整顿和1999年-2001年证券市场的“跨世纪行情”关联起来分析的话,客观地说,中国证券市场在中央政府取得统一主导权之后不久,就用一次“跨世纪行情”的市场热潮,让证券市场和全体投资者为中国改革过程中最为巨大的资金和金融黑洞的弥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政府主动用一次持续两年的大行情、推动几乎翻倍的投资者入市、驱赶几乎成倍的市场外资金进入、引导几乎翻番的指数上扬……填平了诸多不良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各地证券交易中心挪用客户保证金、坐庄洗钱形成的远超过6000亿的坏账,避免了这两年整顿中有可能引发的各地信托公司下属营业部和证券交易中心的挤兑风险,保证了这场金融整顿的平稳过渡,使得数百家信托公司最终软着陆,摇身一变为一批新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
“5.19行情”预支了政府的信用
但是,在上市公司业绩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5.19”行情是靠政策强行“起飞”的,直接导致了“三高一低”(高指数、高股价、高市盈率,低业绩)的现象,为日后的暴跌埋下了巨大隐患。
于是,中国证券市场从2001年起持续将近5年的漫漫长跌,交易量萎缩、投资者离场、筹资功能退化、本土市场失去最好的发展壮大机会……
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政府管理机构预支市场信用所酿制的“苦果”。
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从48090.94亿元,减少到32430.28亿元,减少了15660.66亿元,将近缩水了32.6%;在这期间,流通市值从16087.52亿元,减少到10630.51亿元,减少了5457.01亿元,缩减了33.9%。
这从市场蒸发的5457.01亿元流通市值,基本接近信托业第五次整顿所核销的将近6000亿元不良资产。而如果没有这“跨世纪行情”圈入、套住和蒸发的将近6000亿元流通市值,那么可以平心而论,中国信托业在1999年的跨世纪整顿中给中国金融和经济肌体所带来的损失至少要翻一番。
新股民入市六大症状处方
狂想症
症状:主要表现在炒股时机的把握上,不是逢回调建仓,而是偏好激进、追涨。跌破2000点时,恐惧、不敢买,涨到2500、3000、3400时,开始狂想,越涨越狂想,越狂想越敢追。品种选择也一样,底部潜伏的,嫌太呆,不要。开始启动的,心里没底,也不买。但涨了又涨,翻了又翻,甚至已有七个八个十几几十个涨停板时,又开始狂想起来,一狂想又买在了“天花板”上。
病因:心态不正,过于投机。一心想赚快钱,不愿耐心守候,有的还美其名曰?“做趋势的朋友”,却忘了趋势也是活的、掉起头来也很快。
处方:多学大妈“买菜经”,股票也要“反季买”,常以播种的心态和操作期待来年的丰收。
焦虑症
症状:买入股票后,一遇下跌就焦虑。别人股票涨自己股票跌时也焦虑,账户里的市值跟不上指数涨幅时更焦虑。
病因:期望过高。股票一跌,心态失衡,动作变形,操作失策,结果做反,导致焦虑,不仅使收益减少,损失扩大,而且对心态、信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处方:建仓前不妨多些焦虑,一旦买入则不再焦虑。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用平常心对待指数涨跌和个股起落,真正做到涨不喜、跌不悲。记住炒股的一个重要“规律”?期待的往往落空,担心的常常发生。有了这种心态,说不准会有意外惊喜突然降临,焦虑症也会好起来。
恐高症
症状:与跌时紧张相比,有的股民涨时更怕。轻仓、空仓的恐高,因为还有资金“闲”着,担心踏空。重仓、满仓的也恐高,因为担心调整到来、市值缩水,是走是留、心里没底。
病因:太贪。轻仓、空仓的,贪在希望自己的建仓成本比别人便宜更便宜,迟迟未能建仓,一路踏空,错失机会;重仓、满仓的贪在涨了还想再涨,要求自己卖在最高、赚得最多,因而迟迟下不了决心,时时处于恐高之中。
处方:不预测大盘、不判断未来,制定好方案、设想好计划,控制仓位、系好保险,严格执行,从容应对。
多动症
症状:与多动症刚好相反,属于另一个“极端”类的病症。无论大盘如何涨跌,个股怎么折腾,就是不操作。也无论大盘处于高位时管理层怎么提醒风险,非理性暴跌时管理层如何苦口婆心,就是不听话、不领情,我行我素,表现得十分麻木。
病因:本身“体弱”,又缺乏锻炼,再加上不想动、不会动,长此以往便患上了麻痹症。
处方:加强学习,勤于锻炼,既炼得一手好“武艺”,又修得一身好心态。只要肯下功夫,多加思考,就会慢慢悟出真谛,理解管理层的真实意图,懂得听话、领情的重要,麻痹症也会渐渐缓解。
麻痹症
症状:与多动症刚好相反,属于另一个“极端”类的病症。无论大盘如何涨跌,个股怎么折腾,就是不操作。也无论大盘处于高位时管理层怎么提醒风险,非理性暴跌时管理层如何苦口婆心,就是不听话、不领情,我行我素,表现得十分麻木。
病因:本身“体弱”,又缺乏锻炼,再加上不想动、不会动,长此以往便患上了麻痹症。
处方:加强学习,勤于锻炼,既炼得一手好“武艺”,又修得一身好心态。只要肯下功夫,多加思考,就会慢慢悟出真谛,理解管理层的真实意图,懂得听话、领情的重要,麻痹症也会渐渐缓解。
并发症
症状:与单一病症相比,这类“病人”患的不止一种病症,两种、三种,甚至更多,而且病症之间往往彼此交叉,相互作用、影响和感染。
病因:“体检”不经常,“看病”不及时,小病变大病,单种病变多种病,因此,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医治也更困难。
处方:身在股市一天,就要有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就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即使股龄再长、手法再好,也不要飘飘然,更不要忘乎所以。只有把风险两字常记心头,时刻保持冷静克制,才会多病化少、大病化小、小病化了,进而从源头上遏制并发症的发生和蔓延。
有病不要紧,只要不是怪病恶病不治之症,只要及时医治对症下药,好起来也很快。最要命的,是平时不体检,病时不医治,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结果小病变大病、良性变恶性、可治之病变不治之症。炒股也一样,需要在平时经常进行“体检”,一旦发现“病症”,及时进行“治疗”。
附: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选股方法?选股策略是决定投资成败的最关键要素。可以说,每个投资者都必须有自己的选股策略。本文力求化繁为简,以抓主要矛盾的思路,分享高手是如何建立自己简单的选股策略,以供参考。步骤一:在确立选股策略之前,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希望选择什么样的股票?”好股票的标准通常是:“当前股价水平较低、炒作空间较大、盈利能力强、成长性强、国家政策支持”。
步骤二:设立一个指标组合来反映出你所心仪的股票的特点。例如指标组合:1、动态市盈率(用于评估当前股价水平是否合理);2、流通市值(流通市值小,易于炒作);3、近2或3年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值越大代表企业盈利能力越强);4、近3年主营收入增长率;5、政策扶持(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到重点发展的行业)。
步骤三:针对自己指标组合中的每个指标,设定出健康值要求。比如:动态市盈率< 20、流通市值< 30亿、净利润增长率> 5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30%、政策扶持(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到重点发展的产业)。
步骤四:建立自己的选股策略表,即股票池。
步骤五:观察股票池,一是观察是否到了合适的买入点,二是观察企业运营是否稳定,三是观察国家扶持政策是否能兑现。机会到了就买入。
牛市通网是一个牛股推荐网与低风险投资知识网,可以在线联系客服领取牛股。牛市通网从权威的投资专家、金融分析师等投资信息中挑选优质的文章进行发布。牛市通网主要为投资者提供股票知识、股票观点、股票分析和明智金融投资讨论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