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市场主要有哪两种"挤"法?
admin888
|"挤"市场主要有哪两种"挤"法?
?种是通过培育规模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的方法与国内同行挤。不过,由于目前国内的产权机制和财务约束机制不健全,因此,尚不能有效快速地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优胜劣汰;另一种方法是挤进口商品。由于历史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进口商品在国内许多商品中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随着国内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商品与国外产品的性能差异已逐渐缩小,而价格和售后服务上国内产品占据了较大的优势,因此这种"挤"的效果将更有效、更明显。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新兴工业国家中的韩国是实现进口替代最成功的国家。韩国"三星集团"就是以生产糖、纯毛西服面料两种产品以替代进口品而发迹的。因为朝鲜战争以后韩国的轻工业产品特别匮乏,人民生活必需品主要靠进口解决,例如糖就100%赖进口,每 500克售价达 300韩元。三星集团于1953年8月建立"第一制糖株式会社",其生产的白糖售价每 500克 48韩元。1954年白糖的进口依存度降到67%1955年降到 34%1956年只有7%进口,"三星白糖"几乎占领了韩国整个国内市场,获得巨额利润。三星集团于1954年9月15日成立的"三星第一毛织工业株式会社"同样较好地实现了进口替代,为"三星"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众所周知,日本索尼公司第一个最成功的产品是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从而有效实现进口替代并给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考察新兴工业国家发展历史发现,进口替代对于人口多、国内市场大的国家效果是比较好的,而且那些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较弱的国家首先都是在面向大众的轻工用品行业实施进口替代。就我国而言进口替代一直为政府所倡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家电、服装等行业上。现在国内的进口替代已由低档品替代向以"品牌"为手段的"精品"替代发展,因为目前在中高档产品市场上,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而进口商品凭借其"品牌"优势,仍然主导着国内消费品市场的消费取向。
确实,国外企业在创造名牌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抓住消费者心理,在高水平文化品味指导下,推出全套营销方案.以最完善的包装、最具创意的广告、大规模的促销活动、C(企业识别系统)、EI(环境识别系统)对消费者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轰炸式"暗示"。当这些宣传为消费者接受后成为名牌,相应的巨大的前期投人会被摊人商品价格中,这也是名牌商品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国外名牌产品价格一般成倍地高于国货,但顾客仍然趋之若骛.关键在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消费者不仅注重商品的使用性能,更注重商品所显示的地位和身份的功能。特别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下,社会层次开始形成,消费的层次相应拉开,对名牌需求日渐旺盛。
面对国外名牌的冲击,国内企业为之惊醒。一些企业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率先通过全资合作的方式从国外引进设施、工艺、管理,对老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对新产品精心包装策划,使国内名牌逐渐渗入市场。国内名牌的崛起事实上与国外名牌存在的问题有关系;首先,许多国外名牌只是打着洋商标的中国产品,这一点在服装行业最明显。"皮尔?卡丹"、"花花公子"等大批的国外名牌商品都是在国外工艺指导下由国内企业生产的,只是大部分附加值被国外厂商赚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消费者崇尚名牌的心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损害了这些产品的形象、相应地消费者也变得更加理性,消费更加谨慎。
其次,国外产品在售后服务方面远不如国产的方便,维修点不多,零配件少而贵,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尤其是许多外国商品属于走私货,更谈不上有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还有,部分国外厂商将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售给中国消费者,而且对其产品的质量不抱实事求是的态度,引起消费者反感。1996 年北京传媒曾经报道过的发生在北京的"索尼"产品质量问题,就是一个令人反感的例子。因此,当国内企业采用引进设备、关键零部件和生产工艺推出自己的名牌产品时,由于其产品性能与国外产品差异不大,而价格相差较大并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时,国产名牌迅速崛起,收复大量被外国名牌占领的"失地"。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企业在与洋名牌的较量中处于优势,并不断蚕食洋名牌的地盘,其市场前景应该看好。服装市场是一般消费者最能感受到国产名牌优势的。近几年,我国服装市场特别是西服市场、休闲服市场和衬衫市场崛起了不少国产名牌。像在上交所上市的"宁波杉杉",是以宁波甫港服装总厂为主体,与中国服装研究中心(集团)、"上海一百"共同发起设立的公司,它依托高新技术开创了中国西服名牌"杉杉",成为全国服装业的利税大户。
这个公司实行两个战略;一个是所生产的服装技术定位高,质量上乘。公司高薪聘请香港 FexWood(苹果)有限公司前技术部长为副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长,聘请法国梦特娇(香港)的技术人员为公司的技术顾问,聘请三位日本西服技术专家专门负责枝术管理和指导一条生产流水线。先进的工艺加上先进的设备缩短了它的产品与国外名牌产品的差距。第二个战略是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公司在全国主要城市建有11家全资销售公司、80多家专卖店、321个专卖厅,并投资参股国内著名商场,建立良好的业务联系,巩固其在当地的销售优势,凭着这两个战略优势,杉杉西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3%列同行之首,有此实力作后盾,所以"宁波杉杉"上市后,一直跻身上海绩优股之列。至于深圳上市的"宝丽华",利用自己地处华南而华南地区衬衫销售不受季节影响,且经济发达而消费档次较高的优势,将产品定位在中高档次的消费上。
该公司的产品附加值高,而各项成本却比国外名牌要低,因此挟中高档的品质、较低的价格等方面优势大赚其利,在广东省同档次产品中市场占有率为 40%公司近几年的主营业务利润都保持在20%上,这在深沪股市中并不很多,所以"宝丽华"股票上市后,也受到股民的热烈追捧。不过,在实现进口替代方面最成功的当属中国家电业。1997年上半年主要家电产品中,电冰箱、空调、自动洗衣机、燃气沐浴热水器实际销售量最大的前三名品牌均为国货。我国彩电、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产品基本上已完成了进口替代的过程。彩电行业的崛起要数"长虹"、"康佳"、"TCL 王牌"功劳最大。
"四川长虹"依托军工企业强大的科研实力、现代化流水线和劳工便宜的优势,以四川省消费群体为凭借,以优良的性能、较低的价格把竞争对手打得落花流水,稳稳地占据了全国第一的位置,成为上海股市第一绩优股,其崛起过程已为广大股民所熟知,无须多言。而"TCL.王牌"的崛起在于公司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发现国内彩电需求对于彩电的功能数量要求不高,现有电视机许多功能闲置而价格却较高的特点,于是设计出功能简单、实用、造型美观、价格低廉的机型,受到消费者喜爱,从而迅速打开了销路。如果说彩电行业的替代主要是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价格具有明显优势以及有售后服务作后盾的话,那么"海尔"电器的成功则主要靠创造出高性能、高质量的中国品牌。"青岛海尔"1985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的关键设备和全套技术,当年就生产出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该产品 1986年在世界卫生组织招标中第一次中标,1988年获第一枚国优金牌。
从 1987年至今、相继推出了大冷冻室豪华冰箱、抽屉式冷冻冰箱、组合式冰箱、适宜宽气候带的小王子系列等。1991 年其产品批量进入出国人员服务部,成为国内唯一替代同类进口产品的冰箱。海尔产品的经营特色是其产品注重与国际接轨,是国内首家获得 ISO9001认证的产品,它的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是亚洲地区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数量最多的企业。海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过竞争检验自己的优缺点,并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回过头来占领国内市场,先在北京地区加大促销力度,占领了首都市场,然后在1995年大举进军上海,一举击败了雄居上海多年的上菱冰箱,从而成功地在全国打响了海尔的品牌。
当你走进商场家电柜台时,在众多的冰箱陈列品中。首先就会感觉到海尔冰箱的存在,因为其外观要比其他国产品漂亮得多,其内部结构、密封性能均优于其他产品,这主要是因为海尔公司蒋别注意模具的开发。其实,就冰箱的主要零部件质量而言,几乎所有的国内厂家都差不多,因为国内冰箱生产的关键设备和压缩机最初都是进口的。就这一点而言,国产冰箱的差异性不大,但国产冰箱有一个共同的弱点是外形不美观,许多厂家生产的冰箱外壳喷漆发暗,表面毛糙,密封性差。海尔不但在内部技术性能上不逊于外国产品,而且在外形和密封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其产品放在一群国产品中显得十分抢眼。
"四川长虹"和"青岛海尔"都是1996、1997年股票市场中耀眼的大牛股,它们成功地替代了进口产品,创造了高额利润。如果前几年当它们在股票市场上还默默无闻的时候有股民慧眼识明珠,买起做长线捂到现在,那将是多么丰厚的获利倍率。应该说,这样的机会仍然存在。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商品被进口货占了主要位置,如汽车、日化、计算机、机床工具、软件、高档电子产品等,其中有些是由于国外输出壁垒使替代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进展。像数控机床由于受《巴黎统筹公约》制约,国外的高精尖技术不转让给中国大陆,外商通常将数控技术转让给台湾厂商,导致国内机床业被进口品占据70%这些制约因素短期内是不可能解除的。而有些行业的国产品事实上已具备了替代进口品的实力。只是由于国内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而且国产品在品牌的包装宣传上力度不够所致。
牛市通网是一个牛股推荐网与低风险投资知识网,可以在线联系客服领取牛股。牛市通网从权威的投资专家、金融分析师等投资信息中挑选优质的文章进行发布。牛市通网主要为投资者提供股票知识、股票观点、股票分析和明智金融投资讨论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