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admin888
|摊余成本,是bai指该金融资产的初du始确认金额经扣除已zhi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以及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等调整后的结果。
摊余成本的公式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实际利息率的公式为:实际利率=将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
例1:假设A公司2008年1月2日购入B公司2008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并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债券面值1 000元。A公司按105 359元的价格购入100份,支付有关交易费2 000元。该债券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后一年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应根据付息次数和本息现金流量贴现,即“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去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可采用“插入法”计算得出。
根据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测试: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现值合计 107 359
本息现值正好等于投资成本,表明实际利息率为12%。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359
贷:银行存款 107 359
例2:2008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时摊销债券投资溢价。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7 000
贷:投资收益 6 441.5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58.46
在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06 800.54元。
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定义。
1、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是指计算基金净值时,可不使用基金投资标的的市场价值,而将投资标的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考虑其买入时溢价或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的估值方式。
举个例子:某货币基金以100元的价格买了1年期利率为3%的债券,这只货基便把这3%的收益平摊到每一天,也就是3%/365天,再乘以买入的金额,因此,这笔投资收益每天都是固定的。
当然,实际计算可能会有点复杂,因为买入的债券会出现折价或者溢价的情况,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摊余成本法近似的理解为“将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货币基金每日单位净值始终是1.00元,不会变动,而货基的每日万份收益和七日年化收益率会出现变化。
市值法是指计算基金净值时,同时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
2、市值法
再举个例子:某只采用市值法估值的债券基金同样买入了1年期利率为3%的债券,在进行基金估值时,该债基首先会将票息收益3%计提到每日收益中,即3%/365天;同时根据第三方估值,加上或者减去债券买入价格和当日公允价格之间的差额。
总结来说,假设上述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的持仓一模一样,因为估值方法的不同,市值法估值的债券基金与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货币基金,每日收益并不相同。
所以,市值法估值的债券基金,可能会在某些时候出现净值回撤,但也能在债市走牛的时候,出现净值的加速上涨。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老师给大家画了一张图。
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再来简单聊下,两种估值方式的现状。此前,摊余成本法一直是货币基金和曾经的短期理财基金才能采用的估值方式,其它类型的基金都采用市值法。
不过,从2017年开始,监管层下发了数个文件,一方面要求货币基金不再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老产品可以沿用,但新发货基必须采用市值法,目前市场上已有市值法估值的货币基金发行。
另一方面,在鼓励基金使用市值法估值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而目前满足的条件仅有定期开放债券基金这一类产品。
最后,老师想说的是,同为基金估值方式,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的说法,更多只是体现在投资情绪和心理层面。持有摊余成本法估值基金的同学,可能心理上更为平静;而持有市值法估值基金的同学,由于净值会出现波动,心理上或许会随之出现起伏,也需要多点耐心。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应该从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的角度出发,理性选择采用摊余成本法或估值法的基金产品。